孔子在這里誕生,泰山從這里崛起,黃河由這里入?!綎|是中華文明的兩大發(fā)源地之一,不僅齊魯文化博大精深,茶文化同樣豐富動人。
作為全國緯度最高、面積最大的北方產茶大區(qū),山東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物候特點,賦予了茶葉“葉片肥厚、耐沖泡、內質好、滋味濃、香氣高”的豐富內涵,其中黃酮、兒茶素、氨基酸含量明顯高于同類南方茶葉。
跟國內其他產茶大省比起來,山東茶雖然起步較晚,但發(fā)展?jié)摿薮?,已經成為我國茶產業(yè)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。在山東各大茶葉主產區(qū),茶葉產業(yè)也已成為當地政府促進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推動農村經濟發(fā)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。

底蘊深厚,源遠流長
在正史中雖然沒有關于齊魯大地種茶、產茶的確切記載,但是,從文學作品、人物傳記和生活札記等資料中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山東飲茶、種茶和產茶的歷史源遠流長。茶圣陸羽所著的《茶經》中寫道:“茶之為飲,發(fā)乎神農氏,聞于魯周公”。神農氏是第一個發(fā)現(xiàn)茶的人,而魯周公則將茶文化發(fā)揚光大。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時期,茶已經存在于山東人的生活中,但關于山東當地產茶的記載是在唐朝以后。
山東是古代茶樹生長北限。據唐人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記載,在唐代開元年間,濟南(齊州)附近的靈巖寺就是中國北方飲茶的發(fā)源地。這一記述對于北方、對于濟南茶文化影響深遠,頗為茶人所宗。清代陸廷燦《續(xù)茶經》、濟南已故著名學者徐北文先生《山東茶文化》《齊魯茶道筆談》均有引用。唐文宗開成三年,日本僧人圓仁西渡入唐求法,曾經游歷山東,其所著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一書專門記載了在山東飲茶的情況:“從海州直到登州來,山村縣人,食物粗硬,愛吃鹽茶粟飯”。元、明時期,昆崳山地區(qū)還曾設有管理茶葉生產的“茶場提舉”。種種史料表明,山東雖不產茶,但茶葉貿易繁榮,飲茶品茶之風早已蔚然。

南茶北引,大器晚成
茶樹喜濕、喜暖,喜酸性土壤,本為“南方之嘉木”。一代代茶人接力奮斗,克服成活率低、抗旱防凍等技術難關,產自南方地區(qū)的名優(yōu)茶種不斷拓展生存極限,開始在西部高原、北方地區(qū)落地生根,年年吐綠,形成了如今中國茶區(qū)覆蓋東起臺灣,西至西藏,南至海南島,北到遼寧的欣欣向榮的局面。
當代山東茶產業(yè)起源于的“南茶北引”工程。20世紀五六十年代,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山東對茶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,國家每年從南方調撥4萬多擔茶葉,仍不能滿足消費需求,致使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,“南茶北引”應運而生。在不斷的引種試驗下,山東自然條件較好的東南沿海城市青島、日照、臨沂相繼試種茶樹成功,拉開了北方種植茶葉的序幕。從此,國人的茶杯中有了山東茶。

茶中新秀,名品眾多
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(yōu),經過多年發(fā)展,山東茶產業(yè)無論是面積、產量、品質還是效益均有了大幅提升。目前,山東茶遍布齊魯大地。全省有10個市40個縣(市、區(qū))種植茶葉,茶園面積達到40余萬畝,年產量3萬噸,年產值達到40多億元,初步形成了魯東南沿海、魯中南泰沂山區(qū)和膠東半島三大茶葉集中產區(qū),孕育出日照茶、嶗山茶、泰山茶等一批名優(yōu)茶品牌。
日照市位于魯東南部的黃海之濱,境內以山地、丘陵為主,海拔較低,地形平緩起伏,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和微量元素,非常適宜茶葉生長。日照綠茶以湯色明亮、葉底嫩綠、滋味鮮醇清香聞名,深受廣大消費喜愛,被譽為“世界三大海岸綠茶之一”。目前全市茶園總面積達到29.9萬畝,年產干毛茶1.9萬噸,年總產值達到37億元。日照市已成為山東省面積最大,產量和產值最高的茶葉主產區(qū)。

嶗山被譽為“海上名山第一”,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,山青海碧,云霧繚繞,氣候適宜,有著茶葉生長的最優(yōu)環(huán)境,生產出的嶗山茶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自1959年嶗山區(qū)“南茶北引”獲得成功后,經一代代茶人的努力,目前,嶗山茶種植面積達20000余畝,年產量1500多噸,產值6億余元,被譽為“江北第一名茶”。
“泰山中人摘青桐芽點飲,號女兒茶?!碧┥轿髀词a泰山女兒茶,成茶由青桐嫩芽炒制而成,湯色剔透明亮,飲之回味醇美,有濃郁的泰山板栗清香,素有“茶中板栗”之美稱。泰山茶制作技藝將齊魯大地素有的禮儀文化融入泰山茶道之中,延續(xù)了好客山東、以茶為禮的待客之道。目前泰安市茶園面積達5萬余畝,產值超10億元。
【記者】歐曉嫦
【來源】南方農村報南方+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